2大「养不起」因素成压力 年轻世代不到4成敢生孩

2大「养不起」因素成压力 年轻世代不到4成敢生孩

32岁的小吴,国立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职场,在外商公司担任经理,年收入突破100万元,但已有稳定交往多年女友的他,还在犹豫该不该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,「如果只问我有没有打算生小孩,我的答案是有;但我还不确定自己的能力,够不够让孩子得到像我一样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。」

不到四成敢生

经济压力大 年收百万变门槛

根据《今周刊》与家庭计划协会协力执行的「2021台湾生育意愿大调查」,仅33%的15到49岁育龄民众,未来打算生(再生)小孩,女性生育意愿更仅27.3%;若将範围缩小为39岁以下年轻人,打算生小孩比率也不及4成(39.6%)。

不打算生小孩的民众当中,有53%将「经济压力」视为理由,比率高居所有选项之首。其他有超过10%受访者选填的理由依序为「尚未结婚」、「已过了理想生育年龄」、「担心教养问题」、「孩子数已经足够不需要再生」、「照顾小孩太累」、「对国家社会前景感到悲观」。

高房价,是年轻世代经济压力的重要来源。在调查中,37.7%民众表示曾因买房而考虑晚婚,36.9%曾因买房而考虑不生或少生小孩。进一步交叉分析后发现,回答「打算生(再生)小孩」的受访者中,有51.3%因买房而晚婚、41.9%因买房而考虑不生或少生。

为何担心「养不起」?

高房价、生育配套不足 皆是因素

眼见新生儿数量逐年下滑,中央与地方政府推出包括生育奖励(出生发放一笔现金)、育儿津贴、托育补助、育婴假、育婴留职停薪津贴(劳保投保薪资6成,可领6个月,可与育儿津贴合併领取)、幼儿园学费减免等鼓励政策。这些措施能否有效扭转年轻人担心「养不起」而「不想生」的心理状态?

调查显示,幼儿园学费减免至每月1500元到3500元之间,效果最好,有近6成受访者表示因此增加生育意愿,紧追在后的,是6个月育婴留职停薪津贴合併育儿津贴(58%),育婴留职停薪津贴(56%)、托育补助(54%),也能提高半数以上受访者的生育意愿;育婴假(48%)、育儿津贴(47%)及生育奖励(40%),民众的反应较不显着。

法国、德国、瑞典等欧陆国家与邻近的日本,都将提高公共托育供给量,视为重要的鼓励生育政策。根据《今周刊》调查,台湾年轻世代同样迫切期待「增设价格合理、有品质的公共托育,免除家长苦等抽籤结果」,有52.4%受访者希望政府能落实此目标,29岁以下年轻人更高达六成;北部民众对公共托育的需求又高于其他地区。

除了增加公共托育名额,也有相当比率受访者期待政府增加「定期给付」的补助额度,或延长补助时间,以降低育儿压力。近五成民众期待育儿津贴调高至每月5000元(行政院已宣示将在2022年8月达成);40%希望子女满18岁以前,政府根据家庭收入按月给付育儿补贴;35%盼望育儿津贴的领取期限能延长至孩子满5岁。

有37%受访民众希望台湾能效法瑞典,给予育有子女的劳工更有弹性的工时,将现行以半年为单位的育婴假,改为以天为计算单位,并允许选择全职、半天、4分之1或8分之1工时,以兼顾育儿需求。值得一提的是,生育意愿最强的年收入百万元以上单身者,有33%希望目前只到下午4点的公托收托时间能适度延长。

先有钱还是先有小孩?

家庭年收入与生育意愿呈「正相关」

有生育经验的受访者当中,有近4分之3(73.7%)在有了小孩以后,感到更幸福了;29岁以下受访者有81.1%感到更幸福,比率明显高于30到49岁(73%)。

家庭年所得不仅与生育意愿高度相关,也直接影响生育之后的幸福感。年收入两百万元以上的家庭,有80%有了小孩以后觉得更幸福;年收入50万元以下的,只有61%感到幸福。另一项有趣的发现是,不曾结婚却有生育经验的受访者样本数虽然不多,但认为更幸福的比率高达88.5%,远高于结婚生子受访者的72.8%。

这项生育意愿调查,形同一张清晰的鼓励生育政策蓝图,政府若想让生育率回稳,须从根本缓解育龄民众的经济压力,若能有效提升所得,一切补贴都将事半功倍;如果所得一时之间难以提高,则可以藉提供充裕公共托育、鼓励企业建构更友善的职场环境,以降低民众对子女教养的焦虑,更能安心生育。

找出让年轻人怦然心动的生育政策 详见第1269期《今周刊》。

2大「养不起」因素成压力 年轻世代不到4成敢生孩